“筷乐”大使葛继宏 | 送一双筷子上兩会!
“共餐共食、箸来筷往”是多少年来,一家人吃饭的习俗。
餐具不分你我,有时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,表示热情和尊重,有时甚至能含蓄地透露出一种微妙的感情。
▲《我的前半生》
但是,这样真的好吗?
今年,一份“公筷”提案被带到了北京两会上。
▲杭州市政协委员、凤凰卫视中国大陆事务特别代表葛继宏教授(左)与全国人大代表崔巍把“推行公筷”话题带到今年全国两会
进入“葛大使”讲故事时间
文艺界的半桶水
葛继宏,教授,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,中国首个电视专栏节目独立制片人,2007年加入凤凰卫视,现任凤凰卫视中国大陆事务特别代表、浙江公司总经理。
在当选杭州市政协委员之前,我有众多“名头”:记者、主持人、编导、电视人、策划人、电影人、制片人、广告人……圈内朋友笑我是“半桶水”,把文艺界都晃了个遍。
早在1994年,我的电视生涯就开始了。
那一年,我参与制作了电视专题片《名人名家》,并成为中国第一个电视专栏节目独立制片人。
▲1997年《人民日报》专访刊文《“捕捉”名人 ——葛继宏印象》
1996年,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电视行业的大事儿——凤凰卫视在香港成立了。因缘际会之下,我在2004年进入亚视,三年后转入凤凰卫视,就在策划的路上“折腾”至今。
2012年,我当选杭州市十届政协委员及首批杭州市政协政务咨询团的成员。
疫情之下,分餐制再次被提出,其中使用公筷的话题,引起了我的关注。
这可不是我们第一次提出用公筷了。
2003年“非典”时期,钟南山院士就曾经提醒过大家,要使用公筷,结果抗疫过后,大家又吃起了“口水菜”。
如今再次提起使用公筷的话题,就像是吃了一次历史的大教训。
不就多双筷子的事吗?
“一会儿换自己、一会儿公共的,太麻烦!”
“不习惯,吃着吃着就忘了,两双筷子还弄混了。”
“朋友间聚餐,那么讲究岂不是生分了?”
经过一番调研,我发现推行公筷的难,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:
1. 观念传统,思想上不重视;
2. 推广分散,难以形成合力;
3. 形式单一,推广缺乏创意。
为了解决上述难题,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。
➊ 把11·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
经此疫情,大家惊觉健康才是“1”,其他的经济、金融等等都是“0”,一切都要以健康为前提、以健康为保障,故我认为,“双11”,不仅仅有购物节,还应该有“全民公筷行动日”。
为此,我提议将每年11月11日设为中国“全民公筷行动日”。“双11”就像两双筷子,方便宣传,便于记忆。
头条新闻
《钱江晚报》头版
▲4月28日《钱江晚报》头版头条报道葛继宏在杭州市两会上的提案
在这一天里,建议浙江省多部门联动,号召全省家庭、单位食堂自觉履行公筷行动公约,统一制作文明提示牌,向全省餐馆、酒店普及推广,并将其纳入日常餐饮管理。
▲河北武安市一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在摆放公筷公勺
为了加大宣传力度,我也在与阿里集团联系,希望借助“双11”购物节带动宣传“全民公筷行动日”,让用公筷成为新风尚。
➋ 启动小手拉大手,‘5.11,我筷乐’行动
另外,为了让公筷行动快速落地见效,还要抓一些“牛鼻子”工作。我还建议启动“小手拉大手,‘5.11,我筷乐’行动”。小手就是小朋友,大手就是大人,5是“我”的谐音,“11”形象地代表了一双筷子。让孩子们“小手拉大手”推动公筷在家庭中的使用。
用“1+6”的模式,以1个孩子带动家里6个大人,迅速让公筷在家庭环境中落地。孩子的话,长辈更愿意听,也更容易接受。
➌ “文创+公筷”的方式带动筷子产业升级
小筷子,大承载。在我的眼里,一双细细的筷子,其内涵可以包罗身体健康、饮食文化、餐桌文明,甚至激活一个产业、打造一座城市的全新记忆点。通过“文创+公筷”模式,可推动实现筷子从纯粹 “功能性”向蕴含 “文化性”的升级转变。
在“动漫之都”杭州推行公筷行动,还可以考虑结合动漫产业,带动筷子产业升级。
▲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原型,浙江传媒学院丁海祥团队设计了 “筷筷” 和 “乐乐”,
▲上述团队设计的公筷卡通形象代言人
首先,打造“筷筷”和“乐乐”的拟人卡通形象作为“公筷推广大使”,让公筷“可爱”起来。
除了普及用公筷的必要知识以外,学校还可以征集摄影、演讲、故事会等创意作业,让小朋友们描述“‘筷筷’‘乐乐’在家里的故事”。
还可以在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评选时设置“命题作文”:以“推广公筷”为题,向全国征集动漫短片、插画设计、宣传海报等,进行评奖。
将设立全民公筷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,可以在公筷印上《菜根谭》《孔子》《老子》等,一篇文章可以制作成一套筷子,作为家庭成员各自的专用筷,既方便区分,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更让国学走入寻常百姓家;印上劝善劝孝的“好家风”“好家训”等让中华美德在日常的一饭一箸中走入千家万户,正人心念。
▲用公筷宣传国学文化
针对政府食堂、公务员餐厅等国家机关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就餐场所,可以将“八项规定”“反腐倡廉”等警示标语印在筷身上,警醒公务员随时警惕“舌尖上的腐败”。
上面也可以绘制西湖十景,甚至用外国语言和国学经典来个“混搭”,让它漂洋过海,在异国的餐桌上润物无声地讲述“中国故事”。
不久前,我把“将11月11日设为‘全民公筷行动日’”的建议带到了杭州市两会的现场,引发了会场内外的热议。
这份建议也得到了浙江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朱国贤的充分肯定,使得这份提案成为了今年杭州市政协的重点提案,并且逐步落地。
5月11日,“5.11 我筷乐─‘小手拉大手’公民公筷特别行动走进校园”活动在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成功举行。
▲“5·11 我‘筷乐’”活动现场
在活动现场,孩子们上了特殊的开学第一课《在一起,“筷行动”》,课上杭州市疾控中心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实验,检测了不使用公筷的菜和使用公筷的菜中的细菌含量,结果表明,不使用公筷的菜的细菌含量比使用公筷时高出250倍。
▲“5·11 我‘筷乐’”活动现场
通过亲身体验,孩子们对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。
筷子起源于中国,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,而公筷也不是西方的舶来品。
早在南宋时期,宋高宗就是为了卫生而使用公筷的“先进典型”。明朝人田汝成辑录的《西湖志余》记载了宋高宗的用膳习惯:宋高宗每顿饭都要摆上一双公筷,一只公勺,先用公筷和公勺分到一个大盘里去,剩下的那些饭菜则分赏给宫女。“朕不想让别人吃我的剩饭嘛!”
▲宋朝宫廷举行的皇帝寿宴
目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在逐步恢复,继承优良传统,改进就餐习惯,推行“全民公筷”迫在眉睫。
公筷使用需要时间和毅力去推进,要靠餐饮从业人员、食客、每一个家庭、每一个社会成员配合,从而让“公筷”从被抗拒到尝试,再到习惯,成为每个餐桌上的固定角色,也让“筷子”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重新焕发生机。
*葛继宏主要社会公职:杭州市政协委员,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,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,民盟浙江省委会文化专委会主任,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,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,浙江传媒学院创业学院荣誉院长,浙江大学MBA导师。
▲疫情期间,葛继宏为学生上网课
- End-
*部分图片取自网络